云南冶金

昆明 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

 

昆明 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

金秋十月,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(COP15)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,以不同形态呈现的生物多样性之美,将昆明这座开放包容、文明美丽、生态宜居的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近年来,昆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、保稳定各项工作,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,改革开放硕果累累,生态建设成效显著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交出了一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“昆明答卷”。

如今,充满生机活力、激荡奋进力量的春城,正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、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,按照历史文化名城、国际大健康名城、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,乘势而上、再接再厉、接续奋斗,全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,努力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。

全力开创生态化发展新局面

——擦亮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

昆明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,推动绿色发展,进一步擦亮“春城”金字招牌和国际大健康名城品牌,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,让绿色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。

在昆明,有9个植被类型、20个植被亚型、56个群系、118个群丛,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%、云南植被亚型的59%、云南群系的33%、云南群丛的56%,生物多样性总体达到“物种较丰富,生态系统类型较多,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”的水平。

昆明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,作为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,专门成立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,制定地方性条例、办法或细则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。同时,聘请驻昆植物、动物、生态、林学等专业人员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,针对野生动植物、自然保护区、湿地等保护工作设立专家委员会。此外,昆明还建立了生态环境、林业草原、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,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。

积极开展就地、迁地保护工作,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,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、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。通过人工栽培育苗,富民枳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,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,有望实现自我繁殖,摆脱濒危状态。

滇池,是昆明的母亲湖,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多年来,昆明市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,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按照“科学治滇、系统治滇、集约治滇、依法治滇”思路,昆明市全面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,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,创新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机制,全面深化河(湖)长制,坚持“量水发展、以水定城”,积极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,抓好滇池流域“上截、中疏、下泄”和网格化清水入滇微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,采取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“双控制”,逐步完善滇池保护志愿服务常态机制。通过综合治理,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Ⅳ类、为近30年来最好水质。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,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加到139种,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加到303种,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,以及金线鲃、滇池银白鱼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,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、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再现滇池。

近年来,昆明市按照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原则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,制定《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》《昆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《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保障及臭氧防控工作方案》等,为保护昆明的蓝天白云提供政策保障。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、住建、城管等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,统一指挥调度,利用卫星遥感监测、激光雷达扫描、无人机高空航拍等技术,精准锁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源,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。2016年至2020年,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.9%、98.6%、98.9%、98%、100%,始终保持在98%以上,一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位。

森林覆盖率从48.36%提高到52.62%,2018年,以总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联合国人居署“国际花园城市金奖”,“春城绿”“昆明蓝”“四季花”成为最亮丽的城市名片。物种丰富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,如今的昆明,正奋力描绘一座生态之城的幸福模样。